吉利学院深入宣汉县
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2021·RENWEN @吉利青年三下乡
为响应团中央、四川省团委以及吉利学院校团委有关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近日,吉利学院人文学院师生深入到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组织开展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推动“教育振兴”和“乡村振兴”战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出一份力量。
宣汉县隶属于四川省达州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大巴山南麓。该县幅员面积4271平方公里,总人口130万人。宣汉县人文厚重,巴风土韵源远流长,境内罗家坝遗址,是巴文化的发源地;这里土家民俗风情独具,薅草锣鼓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四川省唯一的土家族聚居地;这里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创造了“一县成军(红三十三军)”的传奇,孕育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该县曾是全省建卡贫困人口最多的县,2014年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达20.94万人,通过几年时间的脱贫攻坚,2020年全县退出了贫困县,并探索出文旅扶贫的新路子。目前该县上下正兴工强农,努力打造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
正是有宣汉这样的人口大县、资源大县,2020年7月16日——7月22日吉利学院人文学院投身实践乡村振兴实践团来到这片红色的土地,师生们冒着酷暑,不仅利用白天深入乡村走访调查,开展支农服务,还利用每天晚上时间,在人流密集处摆摊设点进行义卖,将义卖的全部收入捐赠给官渡村留守儿童。这是吉利学院人文学院一直以来善举的体现,也是社会实践活动所得到最有效的发挥。
同学们在县城的西门运动广场进行义卖
2021年7月23日,乡村振兴实践团在刘海燕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宣汉县官渡村,逐一拜访贫困帮扶户,并捐赠了一批生活物资与学习物资。达州普光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驻村帮扶单位)的股长刘代刚向志愿者们介绍了帮扶户的家庭人口、经济发展、子女入学等情况,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下帮扶户的生活条件一步步地得到改善。
7月24日实践团的志愿者们为官渡村2社残疾留守儿童进行作业辅导。一户帮扶户家的小女孩看着长凳上的计算题,眼里满是对知识的渴望,马上步入幼儿园大班的她早早的开始为自己的数学打基础。
7月25日,志愿者们去往蒲江街道办官渡村李龙元的家中。家中现居住两位空巢老人,其中70多岁的老婆婆虽然身患残疾,但仍天天下地干活。在老人家中,同学们帮助其下地种菜,陪伴老人唠家常。在志愿者们将要离开时,老婆婆还拉着志愿者同学的手感概地说同学像自己的亲孙女一样亲切。
(志愿者们参观脱贫户规模养殖的小黑猪)
7月27日,志愿者们运用相关专业知识为贫困村留守儿童进行了心里辅导,并在刘海燕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不同的游戏以及结合聊天的形式去走进这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其留守儿童在年幼时与父母长期分开后家庭环境的不稳定而可能导致的缺乏安全感、归属感和孤独感情况。给予他们在人际沟通和找寻自信心方面的建议,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带给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本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使吉利学院人文学院的学子切身体会到了农村生活的艰辛,从而培养了对农民的深厚感情,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意识,更好地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本次活动,看到了目前乡村振兴所带来的巨大变化,这也更加激励我们学子努力学习,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